足球比分直播

图片
弘扬四无粮仓精神 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弘扬“四无粮仓”精神 推进粮食仓储技术现代化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做好粮食仓储工作,确保粮食库存安全和质量良好,是粮食流通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基本任务。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仓储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人员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一代接一代的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四无粮仓”精神,年复一年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不断创造出安全储粮和科学储粮的新成绩。

  一、创建“四无粮仓”,为确保我国粮食储存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四无粮仓”的创建,既体现了粮食人的担当精神,又体现了粮食人的智慧和对传统储粮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大部分粮食在露天或民房、庙宇中储存,仅有的粮仓也年久失修。粮食遭受害虫、霉变、鼠雀危害,损失严重。保管员缺乏基本的储粮知识,对虫、霉危害防治缺乏有效对策,认为“粮食生虫,自古难免”。

  中国自古以来把粮食视为“国之重宝”,十分重视粮食的积蓄和储备。1953年浙江省余杭县仓前粮站保管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总结祖先的储粮经验,苦干加巧干,首创了“无虫”粮仓。其主要做法:一是要求入仓粮食“干、净、饱”;二是坚持日常清洁卫生,清扫粮仓“仓内面面光”,“仓外垃圾、杂草、杂物三不留”,杜绝害虫滋生;三是采取机械除虫和习性防治等技术处理生虫粮食,利用粮食包装堆垛埋设竹笼,冬秋季自然通风降低粮温。1954年余杭县实现了以“无虫、无霉、无鼠、无雀”为主要内容的“四无”粮仓,打破“粮食生虫自古难免”的成见,在全国引起轰动。1955年中央粮食部发布《粮食系统全面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工作意见》,全面推广余杭经验后,全国掀起了创建“四无粮仓”的高潮。“四无粮仓”是在我国粮食仓储条件和技术手段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广大粮食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和聪明才智,因陋就简,传承发展传统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保证储粮安全的标准化作业规范。“四无粮仓”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国粮食储存损失大为减少,保管费用大幅降低,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在“四无粮仓”精神的指引下,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硬件逐步改善,安全储粮技术手段不断进步

  为适应粮食丰收、粮食征购增加和备战备荒的需要,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历了“一五”、“二五”计划建仓、三线建设建仓、“三库”建设、机械化骨干粮库建设、世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等项目,到1998年累计新建仓容1.6亿吨以上。

  “一五”、“二五”时期,粮食部在全国各地推广建设砖木结构的苏式平房仓取代传统的木结构仓房。1960年代的“三线建设”建仓,仓型以改进型的砖混结构苏式平房仓为主。当时的粮食储藏都是以包装堆垛为主,兼有包打围散装堆垛。1960年代中后期为了接卸进口粮,开始在上海、广州、湛江等港口建设用于散粮中转的机械化立筒仓。1970年代为适应“深挖洞、广积粮”要求建设了2000多万吨仓容的土园仓。1980年代国家进行了“三库”(粮食、棉花、水果)建设,仓型仍以改进型的平房仓为主,但跨度增加到18至21米,装粮高度增加到5米。同时建设了部分楼房仓、钢板仓、钢筋混凝土立筒仓、砖圆仓等。进入1990年代,国家实施了机械化骨干库和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18个机械化骨干库共建设100万吨仓容,主要仓型为钢筋混凝土筒仓。世行贷款项目系统规划建设了东北、长江、西南和京津4条粮食“四散”流通走廊,建设总仓容484万吨,主要仓型为钢筋混凝土立筒仓、钢板筒仓、浅圆仓。

  配合每一时期的粮库建设和创建“四无粮仓”的需要,安全储粮技术措施也随之发展。1965年以前,我国粮食储藏没有可用的储粮化学药剂,主要靠人工清洁卫生防止害虫发生。1965年以后,引进了磷化铝、氯化苦、防虫磷等熏蒸剂和防护剂,开始采用薄膜密封技术,开启了我国化学防治储粮害虫的新纪元。由于害虫防治有了高效手段,大大推进了“四无粮仓”的普及推广。粮食仓储工作者创造了塑料槽管加薄膜密封法,利用薄膜密封包装粮堆,隔绝害虫,防止害虫感染;全国开展推广磷化铝和氯化苦熏蒸杀虫,立竿见影的杀死各种储粮害虫,显著减少储粮损失。但是,由于用药量大,防治成本高,粮食储存2-3年后品质劣变较快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粮食科技人员总结创造出“低温”、“双低”和“三低”储藏技术。“低温”是指粮库在冬季和春季通过机械通风,降低粮温,并通过粮仓密闭保持粮温,保障储粮安全,延缓品质劣变。“双低”是通过粮仓长期密闭和低剂量投药,利用粮食自然呼吸实现低氧储粮和低剂量熏蒸杀虫。“三低”是指在冬春季通风降温,夏秋季低剂量熏蒸和密闭低氧储存的技术。从60年代到80年代,上述储粮技术在全国基本普及,依靠科技储粮实现“四无粮仓”,达到减损保质。

  二、全面推广应用“四合一”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安全储粮保障能力

  (一)粮食不断增产和库存量大幅增加给我国储粮安全提出全新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粮食库存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最高水平。当时,粮库的大部分仓房仍是低矮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差。基于人工操作为主的“双低”和“三低”储粮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安全储粮的需求。害虫防治手段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全国每年施用磷化铝约3000吨,氯化苦约300-500吨,防虫磷、保粮安等防护剂约1300-2000吨。化学药剂用量猛增,导致储粮药剂残留和人员安全问题突出。当时害虫防治要由人工进仓投药,粮食出入库作业也基本依靠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

  1998年我国启动了三批国债粮库建设项目,先后建设储备仓容5255万吨,主要是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仓型。这些大型粮仓单仓容量大、粮层高、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害虫易扩散,容易形成局部结露、发热霉变、储粮品质劣变快等问题。

  上述问题对我国粮食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国粮食科研工作者在积极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二)“四合一”技术的集成创新为中央储备粮库建设和储粮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中央储备粮库建设之初,粮食科技工作者通过对各类单项技术的提炼总结,集成形成了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以标准工艺图纸和技术规范的方式在全国推广使用。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以标准的风网布置和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项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了网路共用、数据共享、设备联动、冷量匹配、作用互补,系统集成实现了功能优化,提高了技术和设备的整体效能。

  全国新建的一千余个国债粮库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要求配置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粮食电子检测系统、环流熏蒸系统和谷物冷却机等设施设备,全面应用了粮食储备“四合一”技术。国家粮食局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浅圆仓储粮技术规程》、《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及相关培训教材,培训了近千个粮库的一万多名技术骨干。这些技术后来又全面应用于2006年以来的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和仓储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地方储备粮库项目。

  (三)“四合一”技术全面提升了“四无粮仓”水平

  “四合一”技术较好的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园仓安全储粮的主要难题。目前已经推广应用到全国所有的中央储备粮库和多数地方储备粮库。使储备粮损失损耗从以前4%降到1%以内,宜存率从70%提高到99%;全国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80%;彻底消除了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即重度不宜存),每年节约粮食保管费用和减少陈化损失40多亿元。2010年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四合一”技术为标志的储粮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丰富了“四无粮仓”的科技内涵,全面提升了“四无粮仓”水平,既能保证储粮安全,又能保证粮食品质。

  三、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将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落实“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总体要求,在弘扬“四无粮仓”精神的同时,应当赋予“四无粮仓”新的时代特征,就是要更加适应服务“三农”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更加安全环保节能高效、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当前,我们要抓住《粮安工程建设规划》的发布实施和今明两年建设1000亿斤仓容粮库的有利时机,继续弘扬“四无粮仓”精神,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兴粮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粮食流通现代化。

  (一)积极推进现代粮仓建设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构建现代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运用现代运筹学、系统工程学、供应链管理等理论,统筹规划新一轮粮库建设项目布局和技术标准,按照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全面推进新仓型、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使用,使新建粮库更加方便服务“三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要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粮食企业仓储物流设施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点。新建库选点应注重长远发展需要,符合《粮食仓库建设标准》中的选址要求,认真评估项目所在区域城乡建设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进程对粮库选点的影响,避免因区域规划调整造成投资浪费。

  二是要根据不同生态区的储粮特点,针对收纳、中转、储备、物流中心等不同功能需求,优化仓型设计,选择恰当技术。因地制宜推广使用保温钢板筒仓、经济型浅圆仓等多元化新仓型,提高设施机械化程度。推广架空浅圆仓、机械化平房仓等新型中转仓型,提高周转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推广适于成品粮低温储备的楼房仓、低温和准低温平房仓等新仓型和节能环保冷源,提升大中城市的成品粮应急保障能力。

  三是要根据北粮南运跨省物流和区域内物流的实际需要,推进多元化物流技术装备发展。推广专用散粮汽车、散粮火车、内河船舶和散粮、成品粮集装箱、集装袋等单元化运输装备及配套专用装卸设备,促进适应我国产销格局、加工特点和运输规模的原粮、成品粮多元化运输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高大平房仓进出仓工艺,推广适于装粮线7-8m高大平房仓的大产量、高粮堆移动式进出仓作业线,实现平房仓进出仓作业由半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的根本性变革。推广全封闭多点犁式卸料皮带机等高效低碎、低能耗的浅圆仓散粮进出仓设备,减少破碎损失和潜在储粮风险。

  四是要积极推广应用粮食识别代码和RFID技术,发展粮食物联网技术,实现粮食流通信息的全程采集和闭环管理,逐步建立全国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以粮食物流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二)积极推进“四合一”技术换代升级,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态节能低碳储粮水平

  为了适应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市场监管方式的变化,满足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提出的更加重视粮食质量安全和节能增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粮食仓储企业的安全储粮、安全生产、机械化作业和节能环保水平,提高企业效益,促进节粮减损,我国粮食科技工作者在总结现有粮食储备“四合一”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粮堆生态学理论和现代控制技术,通过理论创新和集成创新,对“四合一”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

  一是创立了横向通风系统。在深入研究大型粮堆物理场特性,开展仿真模拟和实仓试验的基础上,将目前的平房仓地上笼和地槽风网系统改变为墙壁风网系统,使风向由原来的垂直方向改为水平方向。测试结果表明,单位粮层通风阻力降低30%,通风效率提高约10%,不仅改善了通风效果,还为平房仓进出粮作业全程机械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创立了多重无公害害虫综合防治系统。日常储粮将主要运用充氮气调储粮技术和食品级惰性粉防治技术,可以完全不用化学药剂,实现无公害储粮。采用膜分离环流充氮工艺可使成本大大降低,采用惰性粉气溶胶双相流喷施技术可彻底有效杀灭害虫,同时不产生任何化学药剂残留。在应急状态下,该系统仍能实施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

  三是创立了负压吸出式谷物冷却系统。根据横向风网布置的要求,将原来正压谷物冷却系统改为负压吸出式,测试结果表明,冷却效率显著提高,电耗明显下降。同时谷冷机单机造价显著降低,使粮库低温储粮更容易实现。

  四是创立了多参数粮情测控系统。根据粮堆多场耦合控制理论和在线检测要求,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粮情多参数检测系统,初步做到粮食温度、湿度、水分和害虫霉菌活动一体化在线检测,实现了粮堆生物危害早期预警,为及时采取储粮防治措施、实现储粮智能化控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合一”升级技术更加突出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在粮食领域的应用,将更加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要求,更加符合储粮保质保鲜、营养安全的要求。

  (三)积极推进粮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幅提升科学管粮能力

  国家粮食局提出了关于构建“智慧粮食”1+3的总体框架要求,“1”是指粮食供需平衡预测,“3”是指粮食库存监管、粮食价格和种粮补贴监测、粮食质量安全可追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粮食流通监测预警、宏观调控、库存监管、质量安全和仓储管理技术水平。粮食仓储企业作为粮食流通的重要载体,其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实现“智慧粮食”的关键所在。结合新一轮粮库建设,在粮食仓储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中,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粮食仓储企业首先要根据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和自身业务特点,对粮食收购、销售、轮换、结算、物流路线、仓储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设备器材管理和安全作业等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

  二是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在作业流程标准化基础上,采用传感器技术、二维码技术、视频等信息采集技术,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整理、存储和上传。

  三是实现仓储业务智能化。在自动化采集粮情数据基础上,采用建立在经验模型或仿真模型基础上的控制软件,辅以在线监测和自动化硬件设备等,实现粮库烘干、通风、气调、熏蒸等仓储业务的真正智能控制。

  四是实现业务管理集成化。将粮食仓储企业各项业务数据和管理平台进行优化整合,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建立统一界面、分级权限的集成化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有效融合,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各地区和各企业应按照“智慧粮食”建设要求,加强顶层设计,遵循需求牵引、量力而行、高效节约、梯次推进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全面推进新建粮库和改造粮库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四无粮仓”是粮食部门广大职工几十年仓储工作实践的结晶,是粮食科技工作者几十年锐意创新的成果,是我国粮食仓储工作的基石。六十年来,它为我国粮食安全储藏立下汗马功劳,为中国粮食流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认为,“四无粮仓”过去管用,现在管用,将来仍然管用。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继续发扬老一辈粮食人那种“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光荣传统,牢记足球比分直播总书记提出的“把保障粮食供应能力牢靠地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中央级公益科研机构的职责,加大科研创新支撑行业发展的工作力度,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安工程和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 【关闭